王钰(1907-1984年)深泽县城内人。1907年10月生,早年在深泽读小学。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,民国时期从事地下水源和地质矿产调查,取得重要成果。曾历任农村复兴委员会地下水研究组调查员、中国地质调查所技佐、技士、技正、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。1944年-1946年曾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博物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。
王钰从40年代开始,重点致力于古生物研究,特别是对长江三峡一带和川黔地区下古生界的研究成果,如《中国南方特马豆克层的初论》、《关于半河系》、《湖北峡东宜昌石灰岩的时代问题》等,更令人注目,为我国南方早古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,做了奠基性的工作。1945年后,他专攻腕足类化石。1949年发表的《美国爱阿华上奥陶统 Magllokcta组的腕足动物》一文,深得国内外同行赞誉。被破例编入一般只刊登国内论文的美国地质学会专刊第42号。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,他先后主编《中国腕足动物化石》(上下册)和《腕足动物化石》,全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,奠定了我国腕足类研究的基础。他提倡“系统采集,大量描绘”,强调基础工作与生物地理学,生态环境学,形态功能学等的研究相结合,并偕后辈与国外专家合著《中国志留纪、泥盆纪生物地理》和《晚奥陶世至中泥盆世腕足类群落生态》等学术论著。在他的指导下,我国中青年腕足类学者迅速成长,使该学科的人才济济,后继有人。
王钰在学术上的另一个主要贡献和成就,是在地层学方面的研究,50年代初,他组队研究的《辽东太子河流域的地层》,改变了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期间建立的旧的地层系统,纠正了许多错误,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首次综合研究生物地层的主要成果,荣获了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奖。他多次主持我国泥盆纪地层的研究工作,井负责主编总结我国泥盆纪的科学论文,同时还组织对泥盆系的各项专题研究,以他为首发表的《中国南方泥盆纪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》和《华南泥盆纪生物地层》等著述,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誉。70年代末期,他不顾年迈体弱,涉足山野,采集标本,注重底栖和浮游生物相地层的地比,将我国泥盆系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。 >
王钰同时担任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两种专业刊物《古生物学报》和《地层杂志》的主编。他以极大的热忱对待这项科学性、学术性、综合性很强的工作,严格把关,一丝不苟,力求使错误纠正于出版之前,他努力为作者与出版部门间搭桥,以促进各方面的密切配合,使这些刊物的质量不断提高,影响日益扩大,发行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。王钰还编写了《化石》、《古生物小丛书》等科普读物,以其语言深入浅出、通俗易懂而深受读者欢迎。
王钰爱护青年,奖掖后进,知人善任,勤于育才,他勉励青年要“脚踏实地打基础,循序渐进攀高峰”。他教导青年选择课题,要实事求是,在考虑国家建设需要的同时,要“慎于选题,持之以恒,胆大心细,少留遗憾”。他对勤于工作,努力上进的后辈,总是有意给他们压担子,重点培养,鼓励他们大胆创新,后来居上。
他在晚年,又主动让贤,积极把中青年推到学术领导的岗位上去,并给予热情关怀和支持。他认真协助中青年组织专题研究,悉心指导竭诚鼓励,而在署名的时候则甘居人后。他寄希望于青年人,表示甘当引路人、铺路石,他多次谢绝来自国外的邀请,却利用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,为中青年出国考察和进修创造条件,井谆谆教导他们珍惜时机,刻苦学习,积极进取,为国争先。在王钰身上,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以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为己任的崇高品德,受到中青科技工作者的由衷崇敬和热爱。
1984年4月5日,王钰因患心肌梗塞逝世于南京,时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。